
近日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、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教授通过5G网络远程操控国产手术机器人,为广西一位身处绝境的胰腺癌患者成功完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,该手术是腹部外科领域最复杂的手术,被称为外科手术的“珠穆朗玛峰”。这是一场跨越近700公里的特殊手术,连接了广州与南宁,创造了一场生命奇迹,也是广西首例通过5G网络远程操控国产手术机器人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。
01/
体重下降30斤,女子胰头长出“定时炸弹”
65岁的黄女士在过去四个月里,被莫名的消瘦、食欲不振和尿黄困扰。近期,她逐渐出现皮肤、巩膜黄染,体重在半年内骤降了30斤。在当地医院进行腹部增强CT及增强MRI+MRCP检查后,确诊胰头癌。
胰头是胰腺的一部分,位置深陷,周围包裹着人体最重要的大血管。黄女士的肿瘤就像一颗“定时炸弹”,紧紧挨着给肝脏供血的“生命线”——门静脉。正是它压迫胆管,导致了严重的黄疸,肝功能正急速恶化。
展开剩余72%受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普通外科主任陈元元邀请,殷晓煜教授远程会诊了黄女士。“肿瘤目前没有远处转移,要救命只有一个办法,就是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。”殷晓煜教授表示,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、最困难的手术之一,堪称腹部外科的“珠穆朗玛峰”。它需要精准切除胰头、部分胃、十二指肠、部分空肠、胆总管及胆囊6个器官并进行淋巴结清扫,再像连接精密管道一样,将空肠与胰腺、胆管及胃进行吻合。步骤繁琐,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致命的大出血或严重的并发症。根据相关文献,该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50%以上。
02/
跨越700公里,“5G+机器人”打破时空壁垒
面对这样高难度的手术和远在广西的患者,“5G+机器人”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
凭借着已成功完成1300例机器人手术、6例5G远程机器人手术的经验,殷晓煜教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人在广州,通过稳定的5G宽带,实时操控南宁手术室里的国产机器人手臂,为黄女士完成手术。
700公里的距离,信号传输会不会有卡顿?殷晓煜教授表示:“有,但微乎其微。”手术中,5G网络将延迟稳定在38毫秒以内,这个短暂的间隔对人眼和手术操作几乎无感,确保了医生的每一个细微动作,都能被南宁的机器人手臂精准、实时地复制。
同时,为了充分应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,广西的手术现场也安排了四级手术的专家团队。
03/
专家“坐镇”广州,七小时“隔空”手术获成功
9月30日,这场牵动人心的手术正式开始。在广州的操作台前,殷晓煜教授凝神屏息,看着高清3D画面,熟练地操控着操纵杆。在南宁的手术室里,机器人的机械臂在他的指令下,灵活、精准地在患者体内进行着分离、切割和缝合。
最惊险的时刻,是当机器人需要将肿瘤从门静脉上完整剥离时,如同在“生命线”旁边拆除炸弹,毫厘之差便可能引发汹涌的出血。借助机器人放大10倍的高清视野和能360度旋转的“手腕”,殷晓煜教授在屏幕上清晰地分辨出组织层次,实现了毫米级的精细操作,完美地保护了血管。
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,手术宣告成功,整块肿瘤被完整切除,出血量仅有区区50毫升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术后黄女士恢复顺利,第二天就能下床,第十二天健康出院,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。
“机器人手术创伤小、病人恢复快,更有机会在术后最佳时机接受辅助化疗。”殷晓煜教授表示,胰腺癌患者在术后接受化疗可以改善预后、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。通常来讲,辅助化疗要在患者术后3个月内实施,超过这个时间,意义就不大了。根据黄女士目前的康复情况,有望在出院两周后进行化疗。
“未来患者身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,都有机会通过这样的技术平台,直接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,无需再受舟车劳顿之苦。”殷晓煜教授表示,开展远程国产机器人手术是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、人工智能践行健康中国战略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一个有力举措,能让医疗不发达地区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
通讯员供图
发布于:广东省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