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姐妹们,最近看胡歌新上线的寓言短片《胡长的树》没?
该说不说,短片质感好、立意高,一棵所谓的“天之骄树”,暗戳戳隐喻了很多家庭的现状。
短片一开头,主人公胡歌,带着一棵不再生长的小树,去自然里找答案。
这棵小树,曾一路按照“精英树”的方向培养。
从小树苗起,就被强行剪去各种“无用”的枝丫。
后来,又一路扶摇直上,考入常青藤,成为优等树、模范树、摇钱树、风云树。
然而,有一天,它却停止了生长。
胡歌抱着小树去找原因,无意中,花盆破裂,小树的根茎破土而出,重新焕发活力。
他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,一棵树所需要成为的样子,正是不被过度修剪。
按照内心所向,自由“胡长”,哪怕是不起眼的普树,也拥有最蓬勃、旺盛的生命力。
不得不说,短片真的很妙,对家庭教育的映射,还有胡歌与角色的贴合,都为我们带来很多思考。
天之骄树,也曾向往过随心“胡长”
在我看来,《胡长的树》,很像为胡歌量身定制。
因为他成长的过程,也曾被不断的“修剪”“纠正”,努力变成大家希望的样子。
不了解胡歌的人,或许会认为,他能够进入娱乐圈,演绎百变角色,肯定很开朗、健谈。
然而,屏幕之外,胡歌真实的性格,却截然不同。
多次采访中,他讲起童年的自己,很少讲话,不善交际,见到陌生人,会躲起来。
回忆里,一只猫,是胡歌的朋友和全部期待。
对胡歌教育一向严格的妈妈,认为这种孤僻会影响他以后的路,于是很早就对他开启了性格的“修剪”。
胡歌五岁时,妈妈为他报考了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。
在团里,他常常躲在后面,每次被老师叫去即兴表演,都会紧张得满头大汗。
不过,就像短片里漂亮的“盆栽树”一样,即使内心抗拒,胡歌还是没有让父母失望。
他隐藏起真实的自己,成为了表演“开朗”的小明星,加入话剧团,当上少儿节目主持人。
不过,被“修剪”的光鲜、明媚,并不代表事实就如此。
当一个人独处时,内心那个逃离人群的念头,就会悄悄的再次“胡”长。
即使入行多年,胡歌依然有人群恐惧症。每次表演,他都会反复练习,特别紧张。
有次要开发布会,胡歌在家收拾行李,突然脑海有个冲动,想买一张火车票出走,远离所有的注视和目光。
虽然只是个不经意的念头,却是胡歌很难得的,回归真实自我的小小奢望。
脱离“标准”轨迹,终于活出自己的节奏
仔细想想,那棵停止生长,又再次破盆重生的小树,何尝不是胡歌人生的真实写照。
从少儿小明星,到考入上海戏剧学院,再到2005年,凭借《仙剑奇侠传》李逍遥一角,在行业崭露头角。
23岁之前,胡歌似乎都是他人心中,那个俊朗明媚的“少年树”。
可意外总是猝不及防。2006年,一场惨烈的车祸,让胡歌失去了亲近的助理,也失去了精致的面容。
更残酷的是,心情沉痛的他,还需要再次接受,不断被“修剪”的命运。
拍戏时,他被要求用刘海遮住左脸,大量的打光、补妆,只为呈现曾经那个完美的形象。
胡歌内心委屈、无奈,也迷茫。
渐渐的,他开始拒绝拍类似的古偶戏路,转身蛰伏、沉浸在话剧表演中。
一次次磨炼演技,一次次探寻生命的意义,就像那盆“不破不立”的小树一样,胡歌有了另一种活法的解读。
表演上,他有了“胡长”的决心,开始挑战各种颠覆性角色。
他是深沉隐忍的梅长苏,他是灵动多变的明台,他是沉默寡言的闻善,他亦是搅动时代浪潮的宝总。
生活里,胡歌也终于直面内心,逃离人群,回归更多属于自己的时刻。
他去四川骑行,去青海捡垃圾,去支教、旅行,享受自然,也享受一个人独处的自在。
镜头之外,胡歌更敢于素面朝天,毫无掩饰,展现不被“修剪”的真实姿态。
40岁,因为拥有了“胡长”的勇气,在人生的旷野上,胡歌终于走出了独一无二,专属自己的轨迹。
花成花,树成树,让生命焕发本真活力
说实话,看完短片,我其实非常能感同身受,因为我家里有两个孩子,也做了多年的教育博主。
在教育上,我看到过太多执拗的家长,对孩子的要求特别统一,只要学习不好,就会想办法去改变他们。
或者说,很难看到孩子身上,有其他的优点和长处。
比如,有的孩子虽然成绩一般,但特别善良、温暖;有的虽然数理化不好,但也有自己的小兴趣和热爱。
当父母忽略了这些鲜活的个性,只盯着那些“优秀”的标准去衡量孩子。
这种情况下,不仅大人很痛苦,孩子也会很痛苦。
我之前讲过很多次,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有人是树,有人是花。
就像我们家老大,是那种高敏感的孩子,面冷心热,看起来高冷,实际特别暖。
然后老 二呢,就属于特别外向、热心的小孩,面热心也热。
两个孩子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,老大喜欢编程,老 二喜欢画画。
所以,我们要针对每个不同的孩子,去做不同的培养。
而这也才是我们为人父母,真正应该做的,要找到自己孩子的特点,找到属于孩子的那片花坛。
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,各自精彩,无需雷同,相信最终,他们都会活成“胡长”却美好的样子。
来源:小小包麻麻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